9月26日下午,外国语言文化论坛第265期在创新港涵英楼2-2058教室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基于课堂的定性研究(CBQR):方法论的前景和可能性”,特邀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Peter I. De Costa教授与师生共同探索二语习得前沿话题,论坛由高洋研究员主持。De Costa教授在语言学、语言与文化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是TESOL硕士项目的负责人,并担任第二语言研究博士项目的核心教员。他的职业经历跨越多个国家和教育层次,拥有丰富的教学与研究经历。
De Costa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和教学经验,深入探讨了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课堂互动及其对语言发展的影响。他的演讲不仅展示了他在定性研究领域的广泛知识,还体现了他对教育和语言学习的热情与投入。

讲座围绕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课堂研究展开,De Costa教授重点分析了课堂互动的动态特征以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他介绍了多种定性研究方法,包括会话分析、案例研究和民族志,指出这些方法在理解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社会和情境因素。他强调,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线上教学的普及,研究者需要重新审视课堂环境中语言学习的多样性。通过具体案例,De Costa教授展示了这些定性方法如何在实际研究中应用,从而为参与者提供了深入了解语言习得过程中各类因素交互作用的机会。他的讲解生动而深入,激发了与会者对定性研究方法的浓厚兴趣。

在讲座的过程中,De Costa教授还讨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研究质量和研究者的反思性。他强调,研究者在进行课堂基础研究时,必须认真考虑自身的假设和偏见,确保研究的客观性与有效性。他指出,定性研究不仅仅是收集数据,更是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的过程。为此,教授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策略,以提高研究质量和可靠性,包括使用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关注研究过程中的伦理问题等。此次讲座不仅为参与者提供了理论框架,还促进了对定性研究方法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应用的深思与讨论,帮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复杂的学术主题。

讲座最后,De Costa教授与在场师生的互动精彩纷呈。许多学生积极提问,分享自己在语言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形成了热烈的讨论氛围。教授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不仅深入剖析了课堂互动的重要性,还鼓励学生们思考如何将所学的定性研究方法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互动中,学生们提出了关于跨文化交流、情感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等问题,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探讨。De Costa教授不仅以专业知识启发学生思维,更用其丰富的教学经验激励他们积极探索语言教育的前沿领域。这种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不仅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也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进一步拓宽了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解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