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9日下午,应我院邀请,湖南大学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涛老师在我校兴庆校区外文楼B912会议室做了题为“中国英语学习者句法-语义接口结构的在线加工研究”的讲座,俄罗斯专享会官网王敏教授出席并主持讲座。
曾教授以自己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背景,阐述了题元理论视阈下的二语句法-语义接口研究。报告以英语中反映句法-语义接口的典型结构如非宾格、中动、否定提升等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语言学实证研究方法,探究上述结构的心理表征和认知加工过程,从而揭示不同英语二语水平者对句法-语义接口结构的加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曾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非宾格、非作格动词的在线加工。非宾格、非作格动词有句法表征,但其论元结构往往由动词的语义信息决定,反映了句法和语义之间的映射关系。非作格动词的基本语义特征涉及施事性及自主意志行为(如sleep,smile),而非宾格动词涉及终结性及非自主意志行为(如fall,come)。两类动词能够出现的句法结构不同:非宾格动词能用于动结式(如,Theriver froze solid),非作格动词则不可以用于动结式(如,*Dora shouted hoarse)。然而,添加反身代词后非作格动词可用于动结式(如,Dora shoutedherselfhoarse)而非宾格动词用于动结式时却不可以与反身代词连用(如,*Theriver frozeitselfsolid)。曾教授团队采用自定步速阅读方法,发现中国大学生对非宾格结构的加工更困难,原因可能跟非宾格结构涉及的句法操作(如语迹、移位等)更为复杂有关。
曾教授随后介绍了中动结构(如,Sports cars sell quickly)和否定提升(如,Mary didn’t think that it would snow)等结构的心理表征与加工。研究显示,中国大学生对这些非典型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加工困难,印证了二语习得领域的以往研究发现。对这些特殊句式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揭示二语句法表征与加工机制,同时对外语课堂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曾教授团队的近期研究成果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等语言学类权威期刊,将句法-语义接口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讲座结束后,曾教授与我院师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