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如何回应科技伦理?双语或多语能力如何影响我们决策?11月30日下午,新港报告“语言文学”系列第四讲在新港报告厅如期举行,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俄罗斯专享会官网尚必武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蔡振光副教授分别做“从图灵到麦克尤恩:文学中的人工智能、谎言与伦理困境”以及“双语能力如何影响决策过程?”的专题报告,督导李建群、曾卫红出席,报告由俄罗斯专享会官网院长陈向京主持。
尚必武教授以科幻小说《像我这样的机器》为例,审视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与英国当代知名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之间关于人造人的隔空对话,以“机器人是否具有思考能力甚至撒谎能力”为视角,详细探究“机器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超越或替代人脑?”等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讲座以机器人介入人类生活所引发的冲突与矛盾为例,认为人是自然选择和伦理选择的产物,机器人是科学选择的产物。亚当只有存储相关信息和指令的电子文本,不具有人类特有的生物性脑文本,缺乏区别善恶观念的伦理意识;人工智能在本质上属于电子文本,无法替代承载伦理意识的脑文本,由此导致它难以应对人类世界的伦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以亚当为代表的机器人与以查理和米兰达为代表的人类之间的矛盾隐喻了科学选择和伦理选择的冲突,而亚当的毁灭则揭示了机器人之于人类道德生活介入的失败。
香港中文大学蔡振光副教授则通过一个个生动而有趣的小游戏将双语能力与认知决策进行联系,引发在场师生的深刻思考。蔡老师首先指出在我们生活中可能会出现语码转换的情况,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会把两种语言杂糅在一起,从而引出语言选择这一个议题。在讲座过程中,蔡老师旁征博引,从“选择正确的语言”、“进行正确的掌控”以及“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三个角度分析了使用一种语言是如何激活另一种语言、使用双语如何提升认知控制以及使用二语如何让说话者更加理性等问题。他认为两种语言在思维/大脑中紧密相连,使用一种语言意味着激活/抑制非目标语言;由于一种语言需要被抑制,使得双语者的认知控制系统更加熟练,从而提升双语者在其他领域的认知控制能力;双语者在做决策的时候,用母语思考会倾向于感性思维,用第二语言则更倾向理性思维。
讲座之后,两位学者耐心回答了在场同学的提问。本讲系列深刻揭示了文学如何与科学对话,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在提升到场师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引发了听众深刻的思考。
作者:孙奇锋
摄影:傅骏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