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由我校俄罗斯专享会官网主办的社会与认知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二语习得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我校分享交流学科领域研究成果,在我校俄罗斯专享会官网举办专场讲座、工作坊、培训等,与学院师生深入交流。期间,Nick Ellis教授、Holly Branigan教授、Marjolijn Verspoor教授、Samuel Hutton博士等专家接受了俄罗斯专享会官网研究生的专访,就科学研究等方面为师生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建议。
一、习得理论与教学实践的集大成者——Nick Ellis教授专访
人物简介:
Nick Ellis是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国际著名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专家,是当代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在国际知名期刊中发表文章300多篇,同时还担任Language Learning等多家语言学权威期刊的主编或审稿人。他提出的“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对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频率与语言习得
Ellis教授博士毕业于认知心理学专业,从1992年开始二语习得研究,他始终认为频率对于语言学习至关重要,因此2002年Ellis教授提出了以频率为中心的二语习得理论,认为频率是语言学习的决定因素,在语言习得理论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谈及频率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时,Ellis教授表示,“在学习理论中,频率是一个核心问题。频率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因为语言规则来源于学习者终生对于语言输入分布特点的分析。频率影响着语言从输入到吸收的转化,影响着语言加工的熟练程度和流利性。对于基于频率的语言教学,Ellis教授也深有研究,Ellis教授认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使基于频率作用的词汇教学模式更好的应用于和服务教学,教师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教师要增强语料分析意识,运用词频研究成果和手段指导、辅助词汇教学;要把词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指导并督促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广泛的阅读和听力的输入及练习;有必要帮助学生了解和形成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以利于其后续的学习和发展。
新研究范式的运用
对于新兴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范式,Ellis教授认为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语言习得研究开启了新的窗口,依据大数据的实证调查有利于呈现覆盖面广的、包含共时和历时数据的语言习得规律,摆脱语言习得研究依赖小型、抽样、共时实证调查的弊端,有利于澄清以往建立在逻辑思考和经验推导基础上的语言习得理论。谈及2016年新出版的专著——《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和加工——构式语法的认知和语料库调查》,Ellis教授表明该书基于认知和构式理论,采用大规模语料库、心理实验、计算机模拟的量化研究方法,为母语和二语题元构式知识、加工和习得提供了充分的实证依据,支持了频率、关联度和语义典型性在构式加工和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对语言习得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学术与生活
Ellis教授学术造诣非常深厚,学术态度严谨认真,此外,Ellis教授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待人亦是温和而积极,他给研究生的建议就是广泛阅读积极行动,有一些好的想法应当尽早通过实验来检验,在实践中探寻真理,找到自己的兴趣。此外,Ellis教授特别善于鼓励后辈,对于笔者的疑惑报以耐心的解答,认为学术科研切忌急躁,应当根据自己的兴趣脚踏实地的阅读、反思和实践。同时要善于与人交际,有疑惑的时候应当积极寻求帮助。
二、认知心理学及心理语言学领域知名学者——Holly Branigan教授专访
人物简介:
Holly Branigan, 现为英国爱丁堡大学心理学教授,英国心理学会会员,认知心理学及心理语言学领域国际知名学者。
从学语言到语言学家
Holly的研究生涯始于自己对语言的热爱。
“我上大学之前在学法语,很想继续学下去。我也很喜欢普通话,当时英国只有三四所大学设有普通话课程,约克大学就是其中一所,所以我选择了约克大学的语言与语言科学专业(Language and linguistic science)专业。”这个决定也影响了她后来的学术道路。
在爱丁堡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Holly把兴趣锁定在语言产出的心理机制上。二十年过去了,她依然对人类如何产出语言、如何进行对话、如何学习语言充满了兴趣。“做研究是一件艰难的事情,甚至说是一件非常孤独的事情。如果你对自己的课题不感兴趣,很快就会感到厌倦。一定要选择一个自己充满热情的课题,这样就可以避免产生很多消极情绪。”
“我们的研究可以拯救生命”
对于很多不了解心理语言学的人来说,心理语言学家们研究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应用价值。采访期间,Holly提到自己丈夫在经营一家摄像机公司,就想到了最近正在进行一项需要摄像的研究。
“我的一个医生朋友告诉我,在英国,心脏病病人在医院外突发心脏病救活的概率只有5%。我觉得这个现象很值得关注,就给救护车上的救护人员配备了微型摄像机,拍摄他们在抢救心脏病病人时的对话,整理出来,研究如何能够提高他们之间对话的效率,更好地抢救病人。”看到听者惊奇的表情,Holly笑了, “我们的研究有时候可以拯救生命。”
“写作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Holly担任了多家国际一流期刊的编辑或编委成员,在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过100多篇论文,具有丰富的学术论文发表经验。今年6月初,在外语学院举行的“英文学术写作实战训练”工作坊中,Holly和Martin Pickering教授以及蔡振光博士作为主讲老师,针对我校硕博研究生的英语学术写作进行了指导。
当被问及对博士生有哪些学业上的建议时,Holly非常认真地说,“写作。这也是我经常向博士生强调的一点,一定要克服畏惧心理,写作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提高写作水平的唯一方法就是写。”她认为,写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至少要写半个小时。很多学生都奢望一次就能写出完美的文章,结果发现自己写的很垃圾,一下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回避心理。“这都是很正常的,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我的学生写的文章我都要来回修改十几次,我和Martin写文章的时候也是这样。”
除了克服畏惧心理,Holly还为分享了另外一个写作的技巧,“写文章的时候遇到问题不要停下来,标注一下,跳过这个问题继续往下写,如果你停下来去纠结于问题,写作过程就会中断,甚至终止。因为你会发现自己要花很长时间解决那个问题,甚至根本解决不了那个问题。”
“还有一个非常有用的软件,我想要推荐给你们!”访谈快要结束时,Holly兴奋地说,“我一直在使用一个叫Mendeley的文献管理软件,可以做笔记,添加注释,索引文献,自动生成参考文献,还能根据你储存的文章推荐其他相关文章。这个软件改变了我的生活,你一定要推荐给你的同学们!”
三、动态复杂理论专家——Marjolijn Verspoor教授专访
人物简介:
Marjolijn Verspoor教授是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英文系主任,国际知名学者,为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此次语言与认知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国际研讨会期间,Verspoor教授开展了工作坊以及主旨发言等学术活动,和众多学者及学生进行了交流。在如此密集的会议日程安排下,Verspoor教授特意抽出时间,接受了采访,不仅解答了一些专业学术的问题,也向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和年轻学者给出了一些建议。
好的研究在于好的研究问题
动态复杂理论是Verspoor教授的专业研究领域,因此当问到复杂系统与动态理论之间的关系时,Verspoor教授回答说它们之间极其相似,但也并不能完全相等,应该说他们是看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角度。复杂系统关注语言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间的影响;而动态系统更关注的是事物的动态发展过程,包括语言发展本身,尤其是语言学习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并非是直线发展的。
因为动态复杂理论在二语习得的领域中前沿的理论,我们很好奇这个理论将如何指导外语教学。Verspoor谈到在外语学习中,年龄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二语学习者的年龄越小他的母语固化程度就越低,那么外语的语言系统形成受到的影响就越小。首先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白,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并不是学会了就不会忘记,应该持有一个动态发展的目光和态度,老师更多要做的是存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外语学习中,应该注重学习者与源语言说话者的交际,更多的接触源语言,如参加外语活动,看外语电影,听外语音乐等等,尽可能多的接触到纯正的外语,用外语作为交际的工具是学习外语的有效方式。
Verspoor根据她多年来指导学生科研的经验,她指出:对于研究生以及博士生来说,从事研究最关键的是要能找到一个好的研究问题,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好的问题是整个研究的核心。而一个好的问题在于是否这个问题足够具体,能够解决。做研究的最初阶段还是多看文献,从文献中不断发现问题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只有找到了确切的研究问题,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就会一下子明朗起来。
关于如何平衡自己的科研事业与生活,Verspoor认为工作和生活都很重要,尤其是年轻的学者,在面对科研压力的同时要兼顾很多家庭中的事务,她因为很喜欢自己现在所研究的东西,一有时间的时候就喜欢坐下来阅读和书写,所以对她来说这两者并不冲突。她还认为,平衡的关键还在于热爱所做的事情,坚持自己热爱的事业。
四、眼动技术应用研究专家——Samuel Hutton博士专访
人物简介:
Samuel Hutton博士毕业于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博士毕业后他一直致力于眼动技术的应用研究。
阅读是我能给的最好建议
Samuel喜欢用有趣这个词形容他曾从事过的研究。比如曾经他需要对患有心理疾病的病人群体进行认知诊断、眼动测试以及大脑扫描等,同一批病人他们追踪调查了6年,最后甚至与被试成为了好朋友。在描述这些实验时,Samuel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在许多人眼里沉闷的科学研究却是他觉得十分有趣的所在。他表示,自己最喜欢研究过程中的设计阶段以及分析数据阶段,如何设计合理且严谨的实验才能验证想验证的内容,如何在各种软件中分析数据从而发现有趣的模式,这些都是他享受的过程体验。
Samuel说到,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当然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的难题与困境,比如数据不是很理想,被试中途退出实验等等,但研究者却不能因此感到沮丧或者烦闷。“作为研究者,你学会厚脸皮”,Samuel认为面对拒绝和失败时有强健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但他也提到,令人沮丧却无法改变的事实是,做的研究越多,遭遇失败的次数就会越多,但是同时你也会越来越意识到你是有收获的。通过失败,你可能会意识到你需要做更多有趣的实验,你也可能意识到你期望的结果就是无法实现。所以既然事实无法更改,你就必须要学会在过程中有所收获,然后继续坚持。Samuel表示,在Nature或者Science这样顶级期刊发表文章的研究者可能已经遭遇过两千多次你所遇到的困难,“所以你必须要变得强健,有很强的韧性。”
Samuel认为自己能给研究生最好的建议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只要是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从来都不会被浪费。”即便第一次完全看不懂,过一段时间后再回头阅读就会简单很多,这就是第一遍阅读带来的好处;即便阅读材料与你的研究方向完全不相关,但你也学习到了以后不用再看相似的文献。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你发现已经有文章发表了你想要做的课题,不用觉得沮丧,因为这意味着你的想法很有价值和意义。如果已经有人做了你想做课题这其实是很令人鼓舞的,因为他们可能实现的并没有很完善,而你可以在他们的基础上找到你可以改善的地方,或者加入新元素。此外,Samuel特别提出,不要害怕联系作者。学者也只是普通人,如果有问题就可以给他们发邮件。最坏的情况也就是他们不回复,但最好的情况是你与他们建立了联系和交流,至少也会是最合适回答问题的人回答了你的问题,“你并不会损失任何东西”他如此说到。最后,Samuel表示一名研究生在毕业时要展示的是,你是否学习到了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是否已经掌握利用实验和数据验证想法的能力,而与所做的研究结果是否良好、实验是否成功并无任何关系。如果你从失败的实验中学习到了东西,能从中找出原因,能再着手进一步的研究。获得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才能成就一名科学家。
作者:俄罗斯专享会官网
摄影:俄罗斯专享会官网